亚洲/印度 - 大选后印度外交政策的变化(如果发生变化的话)

星期五, 12 七月 2024

(Russia News)

Cosimo Graziani
新德里(信仰通讯社)—对印度政府而言,世界上人口最多民主国家大选结果并不十分令人兴奋。由此令不止一位观察家质疑,为了重新赢得共识,总理纳兰德拉·莫迪可能会重启使他得以在十年前掌权的强硬民族主义路线。从一开始,莫迪就主张“大印度”,或者说“不可分割的印度”。这一构想,旨在将从巴基斯坦到孟加拉国、再到斯里兰卡等次大陆的所有地理和政治组成部分统一起来。目前尚不清楚统一的条件是什么。
实际上,民族主义路线复兴的论点面临着双重事实。首先,在这次未能实现的压倒性胜利中,选票数量下降的选区实际上非常有限,约为 1%。莫迪的期望落空只是因为印度多数制的乘数效应。这不是惨败,莫迪的期望只是被印度多数制的乘数效应所迷惑。
第二个因素是,印度人民党及其领导人在十年间基本上采取了谨慎的对外预测。如果在二O二O年至二O二三年间喜马拉雅山边界再次出现过热,或者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仍未得到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任何危机已经超过了不归点。
由于双边贸易的明显失衡,印度与北京保持着基于共同经济利益的关系,甚至中国在新德里派驻了新大使(这种情况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此外,印度还是“双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而这些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莫迪是世界南方国家的有效代言人,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动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疫情,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7.2%),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西方。
即使是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情况下,如果用客观标准来分析,印度所采取的路线似乎也是“等距离”的。在克里姆林宫的帮助下,印度获得了有利的石油合同——这是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以换取不被定罪。在天平的另一端,印度与西方列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典型代表就是“四方”(印度与澳大利亚、日本,特别是美国共同参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四方倡议)。
引导印度政府在未来几年采取谨慎立场的首先是确保稳定和可控经济发展的需要。印度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它还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十四亿居民。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为二十八岁。工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必要基础设施工程的实现都需要稳定。总理需要抓紧时间创造就业机会(男性就业率为 36%,女性就业率为 12%),管理农业部门的转型,从技术和社会角度来看,农业部门都迫切需要现代化。事实上,迄今为止,印度政府已将不可否认的实用主义与娴熟的外交工作结合起来,因此,以“四方”为代表的与西方的联系已使印度成为美国和日本(日本承诺建设莫迪所需的基础设施)的首选合作伙伴。
在印度洋-太平洋这样的地区,中国并未感到威胁。这两个亚洲巨头的市场依然相互开放,而且在乌克兰战争的背景下,双方都可以将自己与俄罗斯的输油管道和经营这些管道的权势人物绑在一起。由于与法国在西印度洋的非官方合作关系,以及与英国关系的巧妙处理(英国是欧盟的孤儿,在英国脱欧后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全球政策的梦想是多么的遥不可及),这场令人钦佩的平衡游戏最终成功举办了二O二三年的 G20 峰会。
印度保证,印度在任何地方都被接受。那么为什么要改变政策呢?
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危险,尽管远未实现。就在大选前几天,中国向新德里派遣了新大使,这既是一种承认,同时也是为未来的谅解做准备。但是,大家所期待的全民公决并没有在投票箱中出现。因此,重新审视其外交政策,尤其是中印双边关系的可能不是莫迪,而是北京的领导层,也许正是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
(Agenzia Fides 12/07/202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