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信仰通讯社)—据信德网报道,十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由信德文化研究所主办,全国十大修院协办的“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军兴宾馆开幕。来自各地教会的礼仪学者、专家,各教区、内地十大修院负责人,各地修会代表及嘉宾80多人参加,约30位教会礼仪专家及学术界学者将在本次论坛发表论文。
信德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士江神父在欢迎大家的同时,以该所的最新调查结果为据,从内地教会20年来对教会礼仪学人才的培育成果和教会礼仪图书出版情况两个脉络,对内地教会礼仪本地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他希望此次论坛对当前内地教会礼仪问题的关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他呼吁两岸三地的教会及海外华人教会精诚合作,继续加强培育礼仪人才,加强本地化研究和论著出版,编纂制订适合华人教会应用的礼仪经书,共同推动中国教会礼仪的发展。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主任李树兴神父代表全国十大修院祝贺这次论坛的举办,他结合中国创建文化强国的形势,阐述了宗教这个人类最早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他希望此次论坛可以作为各修院培育中的教学理念和案例,提供对修生在传教思想和方法中的培养与训练。
在开幕式的总结讲话中,陕西延安教区主教、信德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杨晓亭主教提出了礼仪的多元化、礼仪的本地化、礼仪的牧灵化、礼仪的生活化“礼仪四化”的效用,他期望此次论坛的举办,能够对中国教会的礼仪神圣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与发展,为教会礼仪的规范和施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士江神父的讲话中,提供了大量详实数据揭示了中国教会二十年来的礼仪发展历程。在令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强烈意识到了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介绍近二十年来的礼仪教育培养时,他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天主教会开始重视培养礼仪人才。1991年,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首次向菲律宾保禄六世礼仪学院派出了第一批两位神父……。之后,通过与海外教会的修会、大学和修院合作,更多内地神父和修士及修女负笈海外攻读礼仪学科。经过近20年的合作培育,今天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据信德文化研究所的调查和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11月15日,中国天主教内地教会攻读礼仪学的共有21人。他们分别在美国、意大利、德国、菲律宾和瑞士攻读礼仪学。[ 其中,7位在美国明尼苏达圣若翰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4位在意大利宗座圣安瑟尔谟礼仪学院(The Pontifical Liturgical Institute,Sant'Anselmo),4位在德国圣奥古斯丁神哲学院和帕德博恩神学院(Theological Faculty of Paderborn),3位在菲律宾圣柏达礼仪学院,1位在瑞士弗里堡大学分别攻读礼仪学。] 其中,从学位上,已有1位博士、13位硕士、1位学士先后毕业,还有6位硕士研究生。从身份上,20位为神职人员,只有1位修女;从学业进度上,11位已经学成回国,4位海外实习(或继续进修),6位在读生”。“中国内地教会的礼仪生活实践和理论研究在停顿了多年之后,在最近20多年,终于培养了一批礼仪学人才。如今,在11位学成回国者中,2位全职执教修院(均为院领导),4位兼职修院教授礼仪学课程,1位曾教授礼仪学。他们与其他礼仪学老师一起承担了全国十大修院的礼仪教学任务,并正在积极推动基层教会的礼仪更新及礼仪本地化进程”。
在礼仪图书出版方面,张神父介绍说,“内地教会礼仪图书的翻印出版工作,始自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当时恰是全国性中文弥撒礼仪改革的开始。据信德文化研究所的调查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11月15日,中国内地教会在最近20年共出版各类礼仪及相关书籍和期刊约有128 种,分为8类:弥撒书及圣事类33本: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礼仪委员会(“礼委”)1本,山西教会7本,上海光启社(光启)11本,河北信德社(信德)11本,其它3本;礼仪理论类27本:礼委5本、光启13本、信德9本;礼仪工具类四种共10本:礼委1本、光启2本、信德7本;讲道读经释义类29本:礼委 1本、光启19本、信德9本;礼仪祈祷类27本: 光启9本、信德18本;礼仪年灵修期刊2种:光启《日用神粮》和信德《每日圣言》;公教日历类5种:瞻礼单、挂历、台历、大小礼仪手册等;歌集类:出版社付梓8本:光启1本,信德7本;很多教区或堂区都有歌本出版,估计有几十本至百余本,具体数字还在收集和统计之中”。
(NZ)(Agenzia Fides 2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