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仰通讯社)— 据香港教区周刊《公教报》报道,六月二十日联合国指定的“世界难民日”前夕,香港本地教会人士指出,“信徒既要关心难民,也要了解导致他们流徙的战争和人权等问题”。
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干事黄奕清表示,“信徒应主动了解令难民被迫离开家园的不公义制度或祸害”。为此,“天主教大专联会”及“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将于六月二十一至二十九日联合举办“大专泰北生活体验之旅”,与十几名青年信徒探访泰国北部,了解缅甸难民境况。协助筹备这次活动的黄奕清介绍说,“以泰北难民为例,好些因缅甸政治局势被迫离开祖国。国际社会应正视有关地区的社会问题,各地亦需要为寻求庇护人士和难民提供更多资源”。此外,“难民往往为社会所忽略我们应理解他们离家的原因,关注该国公义问题,从而与他们连结一起”。而“寻求庇护人士往往不能工作和接受正规教育。事实上,儿童和青年上学的权利尤其应予以保障”。她期望本地青年通过这次旅程,认识到难民以至所有人的发展权利。
大专联会青年牧民工作者蔡家昌表示,“多数人以种族及肤色去划分人的身份和地位,令难民处于弱势:如在港有不少寻求政治庇护者期望以难民身份得到保护,免受国家迫害,他们正在等候核实难民身份”。九龙佑宁堂二OO八年起开展关怀难民的事工,让寻求庇护的基督徒到不同教会团体分享处境,鼓励信徒关心海外的战争和人权课题,以及促进族裔间的团结共融和文化交流。堂主任牧师王美凤表示,“关怀难民不应只同情其苦况,更要聆听他们在本国面对的战争和人权等问题,让难民在这充权过程中缔造和平”。王牧师告诉记者,他们“既与多个基督教团体组成网络关心难民,亦与律师和民间团体等一起关注难民议题,也集中关怀待核实难民身份,最缺乏支援的寻求庇护者”。 “香港这国际社会仍存有歧视,这份了解有助消除歧视”。她说,香港人既然经历过难民潮,更应关怀同路人。“信仰中善待外邦人的精神,跟中国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不谋而合”。
圣云先会香港中央分会为难民和寻求庇护人士提供生活上的物质支援。会长杨国良介绍说,他们通过“服务见证了基督徒及圣云先会的精神,关怀对象不分种族,国籍,年龄,性别,宗教和政治取向”。二OO九年十月,“圣云先会成立难民支援小组,约由八个堂区的圣云先会堂区协会负责服务难民及寻求庇护者,提供交通和食品津贴等,补充坊间服务未能触及的部份。这些个案主要由神父转介,或难民主动求助”。
六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联合国难民署香港办事处将举办系列活动与公众分享世界难民日信息。二十日,在中环街市举办联合国难民署六十周年相片展开幕仪式。难民会由联合国难民署香港办事处先核实身份,再等待海外国家收容。难民署和社会福利署会向他们提供生活援助。
目前,香港仍未签署联合国的《难民公约》,许多民间团体呼吁港府签订公约,以订立完善的难民政策及审核机制,帮助真正有需要的寻求庇护者尽快取得难民身份。据悉,香港现有大约七千位寻求庇护人士、酷刑声称者和难民。其中寻求庇护人士和酷刑声称者往往需要经过数年时间甄别身份,期间无法工作或接受正规教育。
截止到今年初,全球约有一千零四十万难民。所幸的是,在各地明爱、国际天主教移民委员会(ICMC)和耶稣会难民服务等机构的协助下,他们得到了必要的援助。教宗在每年一月的世界移民和难民日发表文告,呼吁信徒和社会关心难民。
(NZ)(Agenzia Fides 201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