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信仰通讯社)―据香港教区周刊《公教报》报道,十月一日,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教区主教座堂举行隆重弥撒圣祭,庆祝修会创立及在亚洲传教三百五十周年。
讲道中,香港教区负责人充分“肯定法国传教士对中国教会的贡献。鼓励本地教会团体让神修、牧民、传教三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提升福传动力”。巴黎外方传教会副总会长高神父(P. G. Colomb)、传教会香港区会长林铭神父与香港教区负责人和近五十位司铎共祭,七百多名教友参礼。这一天,也是普世教会传教主保圣女小德兰瞻礼。
进台时,巴黎外方传教会在香港最年轻的白神父(B. de Terves)高举修会圣人徐德新主教(S. J. Dufresse)的圣髑奉献于祭台上,象征着同会会士的传教工作薪火代代相传。神长们激励信徒营造和谐活跃的教会家庭,提升当中的福传动力。“神修能够反映传教(工作)的成熟”。此外,还回顾了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中国大陆各地建立的许多教区,盛赞传教会昔日致力为中国服务。林铭神父致谢辞时表示,“感谢天主让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亚洲传教三百五十年,建树地方教会。今天亚洲教会已变得成熟和活跃,参与区内以至世界各地的传教工作”。
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工作和传教士们,已经深得港人的完全接纳和赞许。马兆桂教友在弥撒前告诉《公教报》记者,“会士的传教精神感染了信徒”。生长在巴黎外方传教会牧养的公教村“太古楼”(已清拆)的马兆桂表示,“传教会明之刚神父(R. Chevalier)负责我们当时所属的露德圣母堂,他跟教友到南丫岛设立天主教露德圣母幼稚园,我们一起为学校铺搭水喉,服务岛上儿童”。越南裔信徒阮海晴在弥撒前表示,“会士一直关顾在港越南裔信徒,至今每周仍在九龙湾的圣若瑟堂为他们举行越南语弥撒”。在香港长大的阮海晴说,“不少越南信徒都是一九七九年左右到港,那时他们未懂广东话,会士便替我们举行越南语弥撒,也关顾越南船民的生活”。
弥撒圣祭前,巴黎外方传教会在教区中心举行了电影放映会。二百多人聆听了会士庞乐培神父(B. Lepeu)的分享。电影由教区视听中心制作,讲述了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大陆云南省的传教故事。另一场放映会,同日较早前在中区圣若瑟堂举行,会士施利民神父(S. Rabiller)与教友分享。
庞乐培神父还介绍了传教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历程。指出一千二百多位会士获派遣到中国传教、约二百位因病去世或殉道。其中二十三位列为真福、二十位获教宗若望•保禄封为圣人。庞神父表示深感会士今天经历着同行、桥梁、见证和“福份”四重角色:“我们是教友的同行者,也是不同地方教友之间的桥梁。传教工作既是为天主离乡别井的见证,也是福份,跟其他地方的教友成为一家人。”谈到巴黎外方传教会在香港的经验和感受,庞神父告诉记者,“青年在教会团体内更新信仰,变得更成熟,最令他感到喜悦”。
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简写M.E.P.;拉丁文Societas Parisiensis missionum ad exteras gentes)是法国天主教司铎Pierre Lambert de la Motte (1624 - 1679)和François Pallu (1626 - 1684)于一六五九年在巴黎创立的。一六六四年八月十一日正式获得圣座批准;前往越南、柬埔寨、泰国、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东南亚地区和国家。一六八O年抵达中国福建开始传教活动;一八四七年前往香港传教。历史上,中国的西南地区、两广和东北,乃至西藏的边缘地带,都是巴黎外方传教会重要的传教区。禁教时期,他们仍坚持在四川省坚持秘密传教,此后在中国陆续开辟的教区有:成都教区、沈阳教区(1840年)、康定教区(1846年)、重庆教区(1856年)、广州教区(1858年)、宁远教区(西昌)、叙府教区(宜宾)、贵阳教区、昆明教区、南宁教区(1875年)、吉林教区(1898年)、汕头教区(1914年)、北海教区(1920年)、安龙教区等14个。并有徐德新主教(Gabriele Taurin Dufresse)、马赖神父(Augusto Chapdelaine)、文乃尔神父(Giovanni Pietro Neel)等多人在中国殉道而死。
(NZ)(Agenzia Fides 2008/10/1 - 字数:1,527;行数:51)